最近看朋友圈,發現有人曬美食、曬郊游、曬大頭貼、曬派對,且美其名曰“團建”。南京主題團建連“團建”是什么都還不清楚,就這么曬出來,團建的名聲大概就是這么給毀掉的。
顯山露水的時候別隱身,場面上的動作該做要做,你有責任和義務捧捧場,除非你不希望世界和平。別把不會處理人際關系,當作堅守原則;也別把不愿改變自己,當成不忘初心。和喜歡的人相處是為了交往,和不喜歡的人相處是為了交際。不管是生活還是工作,喜歡與不喜歡的人我們都要相處,交際是為了生存,交往是為了生活。
想象另一種情況。現在天黑了,但你的車仍在荒山中行駛。汽車快沒油了,隨時都可能停下來。你可能不得不在車里過夜,因為沒有人需要求助。你們都很擔心,但你們會繼續找到自己的路。經過大量努力,你可以成功到達目的地。
如果你個人花錢買單,更要借機讓領導知道,這點小心思不磕磣;如果是公司買單,領導參加了,報銷簽字的時候更痛快,哪怕稍微超標一點,他在場知情啊。所以說,叫一下領導,很有必要。更何況,團建這種事,又不是單純的吃吃喝喝。領導來了,與你個人而言,你總要主持吧,總要發言吧,體現你管理能力的時候到了。酒過三巡,菜過五味,微醺之際,團隊有什么要求,借著酒勁,可以提提,你個人有什么想法,仗著迷迷糊糊,可以說說。平日工作中不便于講的事情,酒桌上可以。
戰略:典型思考模式——什么才是更重要的?“能力”是做解答題的能力,“戰略”就是做選擇題的能力——什么可以做,什么不可以做,什么更重要,什么可以忽略不管?不過,選擇有時候看上去都正確,而且充滿了主觀性,反而會產生疑惑。身份:典型思考模式——因為我是XXX,所以我會XXX。不是角色,是身份!角色是被別人賦予的;而身份是通過自身思考后,自我認可的。之所以“去角色化”,就是突破角色的束縛,獲得一個更“主動”的思考,找到自己的“身份”層次。南京主題團建因為身上的“角色”太多,會阻礙看見自己真實的“身份”。精神:典型思考模式——人活著就是為了改變世界。精神就是你與世界的關系,也就是我們經常聽到的“人生使命”。在這個層次,所有的思考,都圍繞著2個字“利他”——如何選擇能夠讓更多的人獲益?如何才能夠推動時代的進步?當然,這里還是要重申一下,理解層次的逐級上升,不能脫離低層次而單獨存在高層次,不然就是空中樓閣,變得不切實際,這里的“精神”就會變成一種“情懷”了。總結:無論個人還是企業,成長都是一個終身命題,團建是激發成長的一環。